
刘诗古|水边上的中国:宋代以降长江流域的水环境与滨水社会
5月16日下午,金字招牌信誉至上登录入口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刘诗古老师讲学,主题为“水边上的中国:宋代以降长江流域的水环境与滨水社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登录入口历史学系李伟老师主持讲座。
刘老师指出,近年来史学界对史料生成和历史书写背后的权力关系有了更多的反思,自己也一直在提倡对以往研究中的“陆地中心”视角进行反思,试图探究并构建普通人、边缘人的社会经济历史图景。基于近二十年来对鄱阳湖为主的内陆水域长时间田野调查的基础,刘老师对内陆水域社会,尤其是长江流域的水域社会进行了考察,试图重新探究“水”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他首先梳理了宋代以降长江流域地貌变迁以及相关治理工作的概况。历史时期长江相比黄河较为安澜。清代中叶,魏源、赵仁基等却发现,道光以降因上游人口增加与高强度开发而水患频仍,长江水患几与黄河相同。以往大家都对此持生态悲观的态度,认为这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表征。与此同时,上游的水土流失,伴随江水的搬运,给中下游带来了大量“天赐沃壌”。这些新淤的无主土地反而支撑了人口增长,刺激了中下游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他同时指出,长江中下游沙积及洲渚的形成,与长江含沙量的增多紧密相关。历史时期长江的含沙量在时空上多次往复变化,清浊不定,季节差异明显。宋人游记中的观察也体现出长江支流存在清浊不一的情况。虽然长江上游浑浊的原因尚未有定论,但或与长江中上游一带山地的原始开发等垦种活动有关。
随后,刘老师对长江沙洲芦课制度的建立与演变进行了探讨。沙洲本系浮沙堆积而成,不过随着植被的生长渐成草滩、芦洲,形态较之前更为稳定,还有着垦殖潜力,成为地方开发和民人争垦的新淤土地。宋代虽有对沙田征税的议论但未施行。宋元以降,芦洲持续生成,民人争竞不断,官方开始介入,尝试课税,但其开发仍被地方豪强垄断。明末辽东财政紧张,出现了一个国家介入长江中下游新淤土地开发与管理的高峰期,芦洲等新淤地被丈量登记,加速从“无主”向“有主”发展。清代建立之后,官方倾向于将新淤涨土地归公,由佃户承买或官方招佃进行开发。经陶澍等人对治理经验的总结与宣传而逐步推广。
讲座最后,他对长江九江段的江心洲—桑落州的开发与争垦、赣江三角洲低地的治水与围垦等研究成果作了简要分享,分析探讨了水域社会研究的诸多要素,以及田野调查带来的独特视角。
在互动交流环节,刘老师回应了听众有关水域社会独特性以及地方信仰的相关问题。他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到,官方文献与民间史料的结合,地方势力在参与地方治理时存在不同面向,需要反思官方精英书写对于地方历史记载的片面性。在考察社区关系时也需要关注“记载”之外的丰富信息。(文/陈璟宣)
【主讲人简介】
刘诗古,上海交通大学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曾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兴趣为利用田野文献与官方档案从事内陆水域史、社会经济史、生态环境史以及二十世纪革命史的研究。出版有《资源、产权与秩序:明清鄱阳湖区的渔课制度与水域社会》、《传统中国地权结构及其演变》等书,整理出版《鄱阳湖区文书》(十册),曾在《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新史学》(台湾)、Cahiers d'Extrême-Asie(远东亚洲丛刊)、《清史研究》、《史林》、《历史人类学学刊》、《学术界》、《新亚学报》(香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